苦瓜栽培管理
作物改良課 齊文隆
(一)概說
苦瓜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(東印度),印度、日本、東南亞栽培歷史悠久。台灣一年四季均可生產,主要栽培區為苗栗卓蘭、台中大甲、新社、雲林崙背、彰化二水,台南柳營、屏東萬丹、里港、花蓮壽豐等地。
根據「台灣農業年報」統計,民國87年台灣全省苦瓜栽培面積有2733公頃,產量共48262公噸。其中以屏東縣栽培最多,達1247公頃,佔總面積的 45.6﹪。其次為彰化縣522公頃,佔19.1﹪,高雄縣居第三位,有235公頃,佔8.6﹪,苗栗縣則有93公頃,佔3.4﹪。
苦瓜含苦瓜素(momordicine),故帶苦味,煮後轉成苦甘味,有促進食慾、解渴、清涼、解勞、明目之效用。維生素C含量高,能促進骨骼、牙齒、血管之健康以及鐵質的吸收。
(二)形態與特性
苦瓜屬一年生蔓性草本,莖蔓細長,分枝多,葉呈掌狀,花黃色,雌雄異花同株。
一、根:根群分布寬幅可達1.3公尺,深度可達0.3公尺以上。
二、莖:莖蔓性,5稜,濃綠色且被茸毛,各節除腋芽外還有花芽 及卷鬚。
三、葉:初生葉對生,盾形,真葉互生,掌狀深裂,葉背淡綠,具5條放射狀葉脈,葉長16~18公分,寬18~24公分,葉柄長9~10公分,黃綠色,柄有鉤。
四、花:植株一般先發雄花,後生雌花。
1、雄花
雄花花萼鐘形,萼片5片,綠色,花瓣5枚,為黃色,具長花柄,長10 ~14公分,橫徑 0.1~0.2公分,柄上著生盾形苞片,長2.4~2.5公分,寬2.5~3.5公分,綠色。雄蕊3枚,分離,具5個花藥,各彎曲近S形互相聯合。
2、雌花
雌花5瓣,黃色,子房下位,紡錘形具刺瘤,花柄長8~14公分,橫徑0.2 ~0.3公分,花柱上也有一苞葉,柱頭5~6裂。上午8~9時開花。
苦瓜定植後45~50天開第一朵雄花,52~65天開第一朵雌花, 在PE布簡易溫室內氣溫較高,較有利於花藥開裂產生花粉,但須利用蜜蜂來授粉。
五、果實:為漿果,表面有多數縱走高低不齊的瘤狀突起,可分為「珍珠狀突起」和「肋條狀突起」二類,珍珠狀突起的果實易被壓傷腐爛,肋條狀突起的果實較為耐壓。果實的果形可分為長紡錘、短紡錘、長球型、長橢圓形、橄欖型、寬肩尖頂型等,果皮有濃綠、綠或綠白色等,台灣大概分為白苦瓜、綠苦 瓜、野生苦瓜三類。苦瓜的大小依品種及系統之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別,大的長度可達60公分,而小的長也有不超過8公分的。
六、種子:種子盾形,扁,淡黃,土黃,褐或黑色,種皮較厚,表面有花紋,種子包於紅色肉質假種皮內,每果含種子20~30粒, 種子千粒重150~180克。
(三)氣候與土壤
苦瓜性喜溫暖,耐熱性強,但不耐寒,低溫時生長勢弱。
一、溫度
種子發芽適溫為30~35℃。幼苗生長適溫為20~25℃,30℃以上和15℃以下的溫度對苦瓜的生長結果都不利。開花結果以25~30℃且日照充足之結果率高,發育亦較迅速。
二、日照
苦瓜屬短日性植物,但對光照長短要求不明顯,植株喜光不耐陰,苗期光照不足會降低對低溫抵抗力。在開花結果期更需要較強光照,若光照不足會引起落花落果現象。
三、土壤
土壤pH值以5.5~6.5之間最適合,且以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至黏質壤土為佳。
四、水分
苦瓜根部喜濕但不耐水浸,忌積水,若積水則根易腐敗,葉片枯黃,輕則影響結果,嚴重時植株會發病致死,故栽植地排水需良好。又由於苦瓜根群發達,對水分、養分之吸收力強,因此水分供應必須充分,以利生長發育之需。
五、連作
苦瓜忌連作,應與水稻、玉米、豆類等作物輪作。
(四)品種
目前台灣栽培品種主要有鹿草苦瓜、大條珍珠苦瓜、月華、農友二號、高月、百珍及黑子苦瓜(大吉)等綠色品種,青綠色品種則有綠人及百珠等。市場上較受歡迎之品種有農友二號、月華等品種。
(五)栽培管理
一、播種適期
台灣苦瓜播種適期,台灣北部在3~6月,中部在2~9月,南部周年皆可播種,但以2~10月最適宜。中南部栽培,最好在第2期早稻收穫之前2星期播種育苗,水稻收穫後即行整地作畦定植。
二、育苗
1. 苦瓜一般不採直播方式,均利用育苗缽、袋或穴盤來育苗再移植。
2.種子消毒時可將苦瓜種子浸泡於免賴得50%可濕性粉劑所調配的1000倍溶液中消毒30分鐘, 再以清水沖洗10~20分。
3.由於種皮堅硬,以利剪割傷後較易吸收水分,發芽速度較快。
4.種子最適發芽溫度為30~35℃,可利用30~40℃溫水浸種6~12小時,於30℃下催芽,可在48小時內萌芽,約60小時可以大致完成發芽準備。待芽尖露出種殼時取出播種,每一育苗缽或穴格播下催芽種子一粒,待瓜苗有3~4片葉時即可定植。
5.幼苗生長適溫為20~25℃。在25℃下約15天可以育成具4~5片真葉的幼苗,在15℃時則需20~30天。
6. 溫度稍低及短日照,第一朵雌花會提早發生,亦即結果節位會降低。
三、苦瓜嫁接絲瓜砧
四、整地作畦栽植
苦瓜栽培方式可分為匍地栽培及棚架栽培兩種。棚架栽培可分為平棚式、半圓棚式、三角棚式三種。
1.匐地栽植:
土壤全面翻犁打碎後作高畦。
(1)單向條行植式:
畦寬3.0~3.5公尺,畦為東西走向,1畦栽1行,每行苦瓜都在畦溝的南邊畦上。株距1.5~1.8公尺。每分地栽植160~190株。
(2)畦溝旁雙向條行植式:
畦寬約7公尺,1畦栽兩行,苦瓜種植在畦溝的兩側,以便畦溝灌水。株距1.5 ~1.8公尺。
2.棚架栽培:
北部地區以棚架栽培為宜。畦寬4~5公尺,畦向南北走向為原則,一畦二行植,苦瓜種在畦溝二邊,株距1.5~1.8公尺,在畦面上搭立半圓形或三角形棚架,頂高距離畦面約2.0~2.1公尺,太高或太低皆不適於採收及管理作業。
傳統式苦瓜栽培棚架(半圓形隧道棚架),此種棚架是以竹子、鋼條或錏管為材料。
五、施肥
苦瓜生育期長,吸肥力強,氮肥效果顯著,宜多施堆廄肥和氮肥。基肥施用於定植穴後要充分攪拌。輪作於二期水稻後之土壤,基肥每分地施用堆肥或雞糞1500~1800 公斤,過磷酸鈣80公斤,氯化鉀40公斤,全面撒施於田中,以曳引機全面整地後做畦。植株定植後應立即澆水或灌水,植株生長初期需注意水分管理。
六、灌水
苦瓜田如乾旱則須灌水,灌水以畦溝灌溉為宜,尤其匍地栽培畦面應保持乾燥。降雨時應注意排水,不可使畦溝內有積水。若為河床地栽培模式,則以噴灌方式為主。
七、畦面覆蓋
棚架栽培方式則畦面全部以銀灰色塑膠布覆蓋。覆蓋塑膠布除了有稻草覆蓋的相同效果外,更能抑制雜草的發生,且銀色表面反光,對於媒介昆蟲如蚜蟲等有忌避作用,可以減少毒素病的發生。
八、整蔓
苦瓜的結果以子蔓(第一次側蔓)為主,因此子蔓愈多,結果也愈多。要子蔓多,必須先使母蔓(主蔓)繼續生長,增加節數,因此母蔓不可摘心。一般留5~10條側蔓,同時將離地30公分之葉片基部芽剪除以利通風。
九、摘果
苦瓜果形以端正為佳,畸形果及有病蟲害缺乏商品價值者,應在幼果時及早摘除。
十、套袋
苦瓜開花結小果時,將小果引入棚架內側,避免陽光照射變青,或用PE黑色袋套袋,可保持苦瓜潔白,又可防止瓜實蠅為害。
(六)採收
苦瓜播種後大約70~80天,或定植後約50天開始採收,以果實尚未充分長大,約七分成熟時,果面全無橙黃色之前為最適合之採收期。外銷時應提前在5~6分時採收,如採收過晚,容易後熟,果色變黃,肉質變酥軟,不但不耐運輸且失去商品價值。
(七)病蟲害防治
苦瓜的病害有萎凋病(蔓割病)、病毒病、蔓枯病、露菌病、白粉病、疫病、葉枯病、炭疽病等。蟲害有瓜實蠅、根瘤線蟲、蚜蟲、薊馬、紋白蝶、小菜蛾、斜紋夜盜蟲、菜心螟及椿象等。其防治方法可根據植物保護手冊以藥劑輪流防治。
(八)、參考文獻
一、劉政道、李碩朋 1995 苦瓜 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(二) 財團法人豐年社p.399-404
二、郁宗雄 1995 苦瓜 瓜類栽培 豐年社 p.166-174
三、洪進雄 1993 苦瓜栽培 亞熱帶地區蔬菜設施栽培技術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p.44-51
四、林益昇 1999 苦瓜嫁接絲瓜砧之方法與病害管理
資料來源:網路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