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瓜之栽培管理
苦瓜栽培管理
作物改良課 齊文隆
(一) 概說
苦瓜原產於亞洲熱帶地區(東印度),印度、日本、東南亞栽培歷史悠久。台灣一年四季均可生產,主要栽培區為苗栗卓蘭、台中大甲、新社、雲林崙背、彰化二水,台南柳營、屏東萬丹、里港、花蓮壽豐等地。
根據《台灣農業年報》統計,民國87年台灣全省苦瓜栽培面積有2733公頃,產量共48262公噸。其中以屏東縣栽培最多,達1247公頃,佔總面積的45.6%。其次為彰化縣522公頃,佔19.1%,高雄縣居第三位,有235公頃,佔8.6%,苗栗縣則有93公頃,佔3.4%。
苦瓜含苦瓜素(momordicine),故帶苦味,煮後轉成苦甘味,有促進食慾、解渴、清涼、解勞、明目之效用。維生素C含量高,能促進骨骼、牙齒、血管之健康以及鐵質的吸收。
(二) 形態與特性
苦瓜屬一年生蔓性草本,莖蔓細長,分枝多,葉呈掌狀,花黃色,雌雄異花同株。
- 根:根群分布寬幅可達1.3公尺,深度可達0.3公尺以上。
- 莖:莖蔓性,5稜,濃綠色且被茸毛,各節除腋芽外還有花芽及卷鬚。
- 葉:初生葉對生,盾形,真葉互生,掌狀深裂,葉背淡綠,具5條放射狀葉脈。
- 花:
- 雄花:花萼鐘形,萼片5片,花瓣5枚,黃色,具長花柄。
- 雌花:5瓣,黃色,子房下位,紡錘形具刺瘤,花柄長8~14公分,上午8~9時開花。
- 果實:為漿果,表面有多數縱走瘤狀突起,可分為「珍珠狀突起」和「肋條狀突起」兩類。台灣主要分為白苦瓜、綠苦瓜、野生苦瓜三類,果形多樣,長度可達60公分或僅8公分。
- 種子:盾形、扁,淡黃、土黃、褐或黑色,種皮較厚,每果含種子20~30粒,千粒重150~180克。
(三) 氣候與土壤
- 溫度:種子發芽適溫30~35℃,幼苗生長適溫20~25℃,開花結果以25~30℃且日照充足為佳。
- 日照:短日性植物,喜光不耐陰,苗期光照不足會降低抗寒能力,開花結果期更需要充足光照。
- 土壤:pH值5.5~6.5最佳,排水良好之砂質壤土至黏質壤土為佳。
- 水分:根部喜濕但不耐水浸,排水需良好,供水需充分。
- 連作:苦瓜忌連作,應與水稻、玉米、豆類等作物輪作。
(四) 品種
目前台灣栽培品種主要有:
- 綠色品種:鹿草苦瓜、大條珍珠苦瓜、月華、農友二號、高月、百珍、黑子苦瓜(大吉)。
- 青綠色品種:綠人、百珠。
市場較受歡迎品種:農友二號、月華等。
(五) 栽培管理
一、播種適期
- 北部:3~6月
- 中部:2~9月
- 南部:全年可播種(2~10月最適宜)
二、育苗
- 不採直播法,一般使用育苗缽、袋或穴盤來育苗。
- 種子消毒:浸泡於免賴得50%可濕性粉劑1000倍溶液中30分鐘,再沖洗10~20分鐘。
- 催芽:種子剪割傷後,以30~40℃溫水浸種6~12小時,於30℃下催芽,48小時內萌芽。
- 育苗適溫:20~25℃,15天可長出4~5片真葉可定植。
三、苦瓜嫁接絲瓜砧
(詳細嫁接技術可參考相關農業技術手冊)
四、整地作畦栽植
1. 匍地栽培
- 單向條行植式:畦寬3.0~3.5公尺,1畦栽1行,株距1.5~1.8公尺。
- 畦溝旁雙向條行植式:畦寬約7公尺,1畦栽兩行,株距1.5~1.8公尺。
2. 棚架栽培(北部較適宜)
- 畦寬4~5公尺,畦向南北,棚架高度2.0~2.1公尺,採半圓形或三角形棚架。
五、施肥
- 基肥(每分地):堆肥或雞糞1500~1800公斤,過磷酸鈣80公斤,氯化鉀40公斤。
- 植株生長初期需充足水分管理。
六、灌水
- 以畦溝灌溉為主,避免積水。
- 河床地則以噴灌方式為主。
七、畦面覆蓋
- 使用銀灰色塑膠布覆蓋,可抑制雜草、反光驅避蚜蟲,減少毒素病發生。
八、整蔓
- 結果以子蔓為主,宜保留5~10條側蔓,母蔓不可摘心。
九、摘果
- 去除畸形果、病蟲害果,保留端正果實。
十、套袋
- 苦瓜開花結小果時,可用黑色PE袋套袋,避免變色及防止瓜實蠅危害。
(六) 採收
- 播種後70~80天,定植後約50天可採收。
- 以七分成熟為最佳採收期,外銷則提前在5~6分熟採收。
(七) 病蟲害防治
- 病害:萎凋病、病毒病、蔓枯病、露菌病、白粉病、疫病、葉枯病、炭疽病等。
- 蟲害:瓜實蠅、根瘤線蟲、蚜蟲、薊馬、紋白蝶、小菜蛾等。
- 防治方法:參考植物保護手冊,輪流使用適當藥劑防治。